一、明清茶是什么茶
1、明清茶文化,特指中国明代和清代时期的茶文化。
2、这一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是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技术的精深。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
4、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5、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6、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繁殖技术
7、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8、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9、从制茶技术看,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10、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
11、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但是,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
12、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它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
13、青茶,也称乌龙茶,是明清时首先创立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
14、红茶创始年代和青茶一样,也无从查考,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其名最先见之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一书。
15、到了清代以后,随茶叶外贸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区,还形成了工夫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清香等许多名品。
16、由于茶类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明清茶叶生产方式和茶叶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17、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叶冲泡方法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及茶馆的普及性。
18、明清时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饮茶艺术性的追求。
19、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
20、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
21、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冲泡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且了。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
22、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为突出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紫砂茶具不仅因为瀹饮法而兴盛,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的精神需要。
23、紫砂壶的制造出现了许多名家,如时大彬、陈远鸣等,并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因而说,紫砂艺术的兴起,也是明代茶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
24、清代以来,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如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
25、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中国的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发展很迅速。
26、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已达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达到66家。在乡镇茶馆的发达也不亚于大城市,如江苏、浙江一带,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
27、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内容,清代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几种: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听书场所。
28、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尤其是江南集镇上,这种现象很多。再者,茶馆有时也充当"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邻里乡间发生了各种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也会因此而面目全非。
二、请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团茶和饼茶,改为散茶
1、化繁为简,把团茶变成散茶,把蒸青法改为炒青法。“废团改散”与“废蒸改炒”,减少了古法繁复工序,以烘焙团揉方式制茶。
2、而在配套措施上,茶壶变小了,喝茶的工具从碗变成杯,热水冲进茶壶里,茶叶在壶中苏醒过来,可以看见茶叶采摘的模样,又可喝到茶叶的原味。
3、“贡茶制度”是由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是古代的朝廷用茶,专供皇宫享用。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对茶农们造成了一定的剥削,要知道,若底层百姓饱受剥削,可是会站起来“造反”的,朱元璋明白该如何体恤百姓,赢得民心,维护政权的稳定。
4、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下令停止龙凤团茶的制作,“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这条“圣旨”一出,上到官僚,下到百姓都必须遵守,并下令撤除皇家茶园。
5、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
6、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
7、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8、宋代的龙凤团茶制作过于精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随着宋皇朝的衰败,龙凤团茶走向末路。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统治者不喜欢这种过于精细委婉的茶文化。
9、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品赏;他们更喜欢的是新工艺制作的条形散茶。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诏罢造龙团,这龙凤团茶遂成了历史的绝唱。龙凤团茶失去了它的欣赏者。昔日茶园一片凋零。又经过数百年,连制作龙凤团茶的工艺都失传了。
10、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讲究三沸宋代流行斗茶
三、团茶和饼茶的区别
制作工艺、饮用方式和风味上存在区别。
1、制作工艺:团茶通常以6至18片不等的小茶饼或团茶经由丝线、竹片或细绳等工具压制在一起而成。而饼茶则是将散茶放入特制的模具中压制成一定形状和规格的茶叶。
2、饮用方式:团茶在饮用时需要将团饼逐一解开,取出适量茶叶,放入茶壶或盖碗中,再进行冲泡。而饼茶则是直接将整个茶饼放在锅中炒制,或者先敲碎后再进行炒制,最后饮用。
3、风味:团茶经过压制后,茶叶本身的物质与酶融合更加充分,所以茶香更为浓郁,口感更醇厚。而饼茶则是散茶压制而成,其内含物质及香气相对较少,所以饼茶的口感香气不如团茶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