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属后发酵茶,所谓后发酵,是指茶叶通过高温处理后再进行堆积发酵,青毛茶在后发酵过程中,湿热的作用和微生物的作用,使茶叶中的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茶叶颜色由绿色逐渐加深变成黑褐色,滋味变得浓醇,消除了粗涩味,最终变成黑色的茶叶。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藏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扩展资料:
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在灶口处的地面燃烧松柴,松柴采取横架方式,并保持火力均匀,借风力使火温均匀地透入七星孔内,要火温均匀地扩散到灶面焙帘上。
当焙帘上温度达到70℃以上时,开始撒上第一层茶坯,厚度约2~3厘米,待第一层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时,再撒第二层,撒叶厚度稍薄,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到5~7层,总的厚度不超过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达七八成干时,即退火翻焙。
翻焙用特制铁叉,将已干的底层翻到上面来,将尚未干的上层翻至下面去。继续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层茶叶干燥到适度,即行下焙。
黑茶属后发酵茶类,黑茶是采摘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发酵)、烘焙干燥、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制成,在制作中分为三次发酵,第一次为杀青发酵,第二次为加工发酵,第三次为存放时的后发酵,因此黑茶称为后发酵茶。
黑茶的发酵工艺
1、第一次,杀青(渥堆)发酵
茶叶杀青,渥堆发酵,1-3天(根据温度、湿度不同、发酵时间不同),此时,益生菌体(冠突散囊菌,下同)参与发酵,再烘干变成毛茶,也称前发酵,这就是安化黑茶独特工艺,其它茶叶没有这道加工工艺。
2、第二次,加工发酵
黑茶的后发酵取决于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渥堆。渥堆的过程其实就是发酵的过程。
黑毛茶堆紧压实,上洒水,在一定的湿热控制下,促进茶叶内酶的作用,同时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促进茶叶发生转化。在堆心温度达到70摄氏度的时候,要进行翻堆,使温度均匀,这样反复多次。
对此,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有益微生物的参与,茶品的内质成分及结构又一次发生转化。所以,黑茶在压制成成品期间,我们可以将它称为加工发酵或汽蒸发酵。
3、第三次,后发酵
在储藏中,茶叶在有益菌群作用下,高分子物质向低分子及小分子活性物质转化,还能持续和空气接触氧化,持续发酵。
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它的口感和功效,以及后期转化都会更好,品质也会逐步升华。
安化黑茶,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安化黑茶是六大基本茶类之一,属于后发酵茶,主要产品以茯砖、黑砖、花砖、青砖、湘尖等产品为主,在古代,一部分内销山西、陕西、甘肃、绥远、宁夏、新疆、西藏、蒙古等地,一部分加工制压成砖,除内销西北各地外,还外销苏俄,特称“砖茶”。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始祖,在唐代(856年)的史料中记载为“渠江薄片”,曾列为朝廷贡品,明嘉靖三年(1524年)就正式创制出了安化黑茶。至16世纪末期,安化黑茶已位居中国领先地位,万历年间被定为官茶,大量远销西北。[2]2010年04月0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安化黑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
中文名
安化黑茶
产地名称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
品质特点
汤透洁净,叶质轻新,香浓清正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0年第29号
批准时间
2010年04月06日
类别
后发酵茶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安化黑茶,茶汤透明洁净,叶底形质轻新。香气浓郁清正,长久悠远沁心,茶香杂以药香果香草木香,运出资江一船香遍洞庭湖。黑茶现已被世界茶学界、医学界公认为21世纪最健康饮品之一。
安化黑茶
主要品种
安化黑茶主要品种有“三尖”、“三砖”、“一卷”。三尖茶又称为湘尖茶,指天尖、贡尖、生尖;“三砖”指茯砖、黑砖和花砖;“一卷”是指花卷茶,现统称安化千两茶。
三尖茶
以安化县境内生产的黑毛茶一、二、三级为主要原料。根据采用原料等级的不同,分为天尖茶、贡尖茶和生尖茶3个等级,是安化黑茶的上品,采用谷雨时节的鲜叶加工而成,曾经是西北地区的贵族饮品,清道光年间,天尖和贡尖列为贡品,供皇室饮用。“三尖”茶采用篾篓散装,是现存的最古老的茶叶包装方式。
茯砖茶
以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经过筛分整理、拼堆、渥堆、计量、蒸茶、压制定型和发花干燥等工艺生产的块状安化黑茶成品。按照品质分为特制茯砖和普通茯砖2个等级,按照压制方式分为手工压制和机械压制。茯砖茶内的“金花”学名称为冠突散囊菌,内含丰富的营养素,对人体极为有益,金花越茂盛,则品质越佳,干嗅有黄花清香。
黑砖茶
以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干燥、筛分整理、拼堆、计量、汽蒸和压制定型等工艺生产的块状安化黑茶成品。按照品质特征分为特制黑砖、普通黑砖2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