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茶叶产地有安徽南部山区、西部大别山区,福建,云南,苏南,浙江西部山区。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接下来结合茶的品种以及产地进行简要分析:
1、龙井茶
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龙井"、梅坞龙井"、"狮峰龙井",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狮峰龙井"最佳。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2、产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颜色砂绿起霜,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带有独特的"观音韵"。素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以西坪松林头魏荫铁观音发源地所产最佳,为乌龙茶之上品。
3、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肉桂"等名枞。岩茶外形条索粗壮紧实,呈钉状,色砂绿蜜黄,鲜润光泽,泛"宝色"。花果香浓郁高长,滋味浓醇高爽,具独特的"岩韵"。
4、碧螺春
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毫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西南部指的范围很大,而且茶喜湿润,西南的气候条件也正好符合,所以西南的说法在这两点上正确率就高的。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意思就是,在秦人入蜀前,在今天的四川一带就有饮茶的历史了。四川在我国也是属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如果说四川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西南的说法就更准确了,虽然四川的说法要比云南的更加精密一些,但还是有一些风险性的。
3、云南,云南则认为茶是起源于西双版纳一带,因为这一带却是植物的王国,如果说那里存在着原生茶树的种类也是完全可能的,但茶树并不是茶文化,在“人文”这一方面,存在着风险。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里的巴山峡川就好是指今天的川东鄂西地区。既然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但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呢?没有见到证据。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5、江浙,江浙一带的茶叶行业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但也不能证明就是茶的起源地。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有的茶树不一定能发展成饮茶的习俗来。所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疑问的。
6、茶文化和中医药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唐代时期就有“茶药”一词了,宋代的《山家清供》总也有记载着“茶,即药也”,茶在古代被称为本草,在医药书上有记载。
7、茶叶的功效有很多,它可以防治多种内外及妇幼各科的很多病症,在唐代陈藏器所强调“茶为万病之药”。茶不仅只是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而且茶可以作为延年益寿的保健饮品。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原产地,看你需要知道是哪些茶叶的原产地,如果是大的原产是,那就是中国。
茶叶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